日前召開的“2019中國文旅產業投資價值峰會”傳遞出中國文旅產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的共識,令人欣喜。
隨著內需消費呈升級趨勢,旅游度假逐漸成為國人時尚的生活方式,這也讓文旅產業獲得越來越多的投資,包括酒店、在線旅游、地產、主題樂園等細分市場多有拓展,喝彩聲一片。
統計數據表明,2018年中國國內游人數55.4億人次,2018年上半年全國新開工的文旅項目104個,總投資額8301億元。數字的背后表明文旅產業正進入快速發展期。
不過,文旅產業也暴露了紅火中的一點遺憾,比如文旅地產,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游客如云,商家賺得盆滿缽盈,有的門可羅雀,商家愁容滿面。
顧名思義,文旅地產就是“文化+旅游+地產”。不過,文旅地產并非簡單的名詞疊加,并非掛羊頭賣狗肉,打著文化旅游的招牌單純賣樓。文旅地產的本質是為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其商業行為包含兩方面的價值取向,一方面利用主題旅游公園提升房地產開發水平,推出風格新穎獨特的地產項目,利用主題公園的文化環境,提升項目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又通過房地產的資金回籠,反哺文旅項目,支持主題旅游業發展,特別是要加強文化元素渲染,讓地產富含文化素養,達到雙贏的目的。
目前文旅地產江湖,各顯神通,各有絕招。但其中不外乎兩種開發路徑,一是主要依托自然或歷史人文景觀進行地產開發,如位于吉林的萬達松花湖利用東北特有的冬季雪景打造季節性旅游度假地,恒大項目則利用所在地天然的景觀打造成海洋風情旅游度假地;二是后天憑借想像力馳騁橫空出世,不再受限于原始的自然景觀或者歷史人文等先天條件,用自身強大的資源把當地消費市場引導到設計的項目的定位中,如華僑城遍布各地的歡樂谷項目。
但是殊途同歸,無論哪一種開發模式,最為關鍵的是要有文化IP核心?!癐P”之于文旅地產,是獨門秘訣,是制勝法寶,意味著稀缺性、個性化、獨占欲,能提高旅游消費的重游率和二次消費,能從根本上解決在大路貨、同質化競爭所帶來的游玩疲勞。文旅地產的生命力就在于發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認同,想要打造文旅精品,強勢IP的內容運營無疑是提升知名度的最佳途徑。
對此,參加2019中國文旅產業投資價值峰會的學者有特別的觀點闡述,打造文旅地產標識化IP,要圍繞“空間+精神+服務”。
空間最好理解,就是包括樓盤外觀、景觀、戶型、地下車庫等物理空間。精神包括建筑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精神等,是否偷工減料,是否名副其實。服務則是后續工作。這三者共同構成文旅IP價值。
目前制約文旅地產開發有三大難點,即巨額資金投入缺失風險投資,商業模式的設計和品牌塑造缺失強勢IP,再就是項目遠離市區,想催熟市場要有很大的耐心。
其中最為核心的還是文化IP,文旅產業要在文化內涵上張揚個性,才能獨辟蹊徑,獨領風騷。